文华史料

文华精神 薪火相传

更新时间 : 2019-10-15  点击次数:

文华图专是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的前身,从1920年创办至今,走过了坎坷而不平凡的九十年,其间历尽了艰辛、困苦和挫折。但是文华图专开创的中国图书馆学教育事业未曾出现过历史中断。这是为什么呢?我们知道,要创建一所学校,要办好一个专业,要作成一项事业是需要有支撑其自身发展的精神动力的,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文华图专是靠什么精神和文化来凝聚人心的呢?我们认为靠的就是“文华精神”。

关于“文华精神”最早是由文华图专的老前辈毛坤先生总结出来的。1930年毛坤先生在《武昌华中大学文华图书科十周年纪念》一文中谈到:“武昌华中大学文华图书科,成立迄今,已届十年。虽僻处武昌,知者尚鲜;然其精神,有足多者”[[i]]。他将文华精神概括为创办人之精神、维持人之精神、学生之精神,“此上三端,皆文华图书科,赖以巍然存于国中之理由,国家亦以受其福利者,表而书之,用志纪念”[[ii]]。毛坤先生所总结的三者皆为亲历亲闻,从不同角度来看文华精神,对文华图书科的前十年进行回顾和总结。

程焕文教授曾将“文华精神”用文华图专的校训来概括,认为“智慧与服务”与“爱国、爱馆、爱书、爱人”之“图书馆精神”在本质上是一致的。[[iii]]1997年程教授出版的《中国图书馆学教育之父——沈祖荣先生评传》一书中将文华精神概括为“坚定的图书馆事业信仰;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忠诚图书馆事业;伟大的服务精神。”[[iv]]在2000年文华图专成立80周年的纪念会上,他谈到文华图专“创办人的精神,维持人的精神,学生的精神归纳起来就是‘图书馆精神’。”[[v]]

时值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迎来90周年院庆之际,忆昔抚今,不断重新认识“文华精神”将给予我们前进的动力和希望。

1自强不息团结奋斗

“文华精神”的形成和发扬与文华图专的创办和发展密切相关。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Boone Library School)的简称是“文华图专”,人们习惯用享誉海内外,知名度很高的“文华图专”这个称谓。它的前身是1920年美国学者韦棣华女士(Mary Elizabeth Wood 1886.8.22-1931.5.1)和中国图书馆学家沈祖荣先生、胡庆生先生共同发起创办的文华大学文华图书科。它开创了中国近现代图书馆学教育的先河,标志着中国图书馆学教育正式开始。1929年9月文华图书科经教育部批准立案正式独立为私立武昌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1951年8月由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正式接管,改制为武昌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1953年9月1日根据全国高等学校院系大调整的决定,武昌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并入武汉大学成为图书馆学专修科,1956年改制为图书馆学系,1984年经教育部批准在图书馆学系的基础上建立了图书情报学院,2001年更名为信息管理学院。

1.1疾风识劲草

办学过程中遇到的一次次困难,都如试金石一般检验着这所学校。自文华图书科的创办,到私立武昌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的独立,再到抗日战争时期的被迫西迁重庆,1946年返回武昌继续办学,直至中央人民政府的接管,院系调整的合并到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图书情报学院直到信息管理学院,其间屡经波折,这一历程也是文华精神在逆境中萌生和发展的过程。

为了在中国创办第一所图书馆学教育机构——文华图书科,韦棣华女士先后资助沈祖荣先生和胡庆生先生赴美国纽约公共图书馆学校留学,专攻图书馆学,而她自己回美国在西蒙斯大学图书馆学院进修;另一方面为创办文华图书科筹集经费,获得了华德女士、斯托克女士等个人的捐助[[vi]],此后陆续争取得来了美国妇女援助会、美国图书馆协会、洛克菲勒基金会等机构的款项和书籍仪器。1920年3月韦棣华女士、沈祖荣先生、胡庆生先生一起在文华大学内创办了我国第一所图书馆学教育机构——文华图书科,从此它就成为培养中国图书馆事业高级专门人材的摇篮。文华图专自创建之初就富含着首创的精神。

文华图书科以韦棣华女士1910年创办的文华公书林为教学场所,立足于中国国情,仿照美国图书馆学教育模式办学。当时的图书馆学教育在国内没有任何办学经验可供参考,求学海外机会鲜少。文华图书科弥补了国内的空缺,在不断的教学、研究和实践中,逐渐形成了适应于本国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取得了在动荡飘摇的社会中的立足点。

1927年5月武汉时局变化,华中大学停办,文华图书科单独照常。1928年教育部要求私立学校立案,否则难以继续办学,而华中大学复校仍遥遥无期。沈祖荣先生力挽狂澜,促成文华图专董事会成立,单独向教育部立案。申请于1929年8月得到批准,“私立武昌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由是成立。韦棣华女士与沈祖荣先生克服了重重困难,坚持办学,正如毛坤先生所评价的,“其坚韧卓绝,远思长虑之精神,不可及也。”[[vii]]

韦棣华女士自1899年5月16日来华,日后定居武昌,其时她年仅38岁。在中国她将最美好的年华献给了中国图书馆事业,在她服务中国31年之际,于1931年5月1日逝世。韦棣华女士为中国图书馆事业所作出的巨大贡献是永远不会被忘记的,她和沈祖荣先生所缔造的文华精神是永恒的。韦棣华女士的仙逝给文华师生带来的沉痛和感怀,但她的精神熔铸到这所学校的灵魂中,从而使得众人愈发奋进。

作为私立武昌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校长,沈祖荣先生在韦棣华女士逝世后,接过筹措资金的重任,维持着学校的正常运作。1938年,国难当头,武汉危急,文华图专被迫西迁重庆。在重庆办学的8年是充满艰辛和磨难的8年。然而,环境越艰苦,意志更坚强。1940年6月28日作为文华图专的临时校址的曾家岩求精中学遭敌机轰炸,器物图书均有损失。7月16日与7月31日震毁办公室、实习室及女生宿舍。8月9日震毁男生与金陵大学理学院学生共住的宿舍。1941年7月7日新建筑物康宁楼两层楼房重弹全毁,文华图专师生无安身之所[[viii]]。1941年夏,文华图专迁至江北唐家桥廖家花园自置新校舍内筹备开学[[ix]]。1941年10月下旬,全校师生搬迁过江,房屋未及竣工,大家曾经“进餐于露天之下,讲授于卧室之间”[[x]],仍继续办学。师生苦中作乐,学习劳动之余欢声笑语不绝。

正在战火连天的艰苦岁月里,适应战时档案人才的急需,1940年9月24日向教育部呈文,申请于图书馆学科外,添设档案管理科。1940年10月17日获教育部正式签发批准文华图书馆专科学校设立档案管理科。从此,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又开创了我国正规档案学专门教育的先河。正是在自强不息的文华精神指引之下,这种敢为人先对于文华图专而言毫不陌生,顺理成章。

及至抗战胜利,1946年学校返回武昌,先是河道阻塞耽搁,后有原校舍被人占用,辗转反复,终于安顿。在大部分教会学校和私立学校迁离大陆时,文华图专据守武昌,1951年为中央文化部接管,转为公立,获得了稳定的经费支持。1953年并入武汉大学,为学生构建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平台。疾风识劲草,正是在自强不息的精神鼓舞之下,文华图专在纷乱世事之中顺应天道,寻求得生存和发展。

1.2众志可成城

文华精神传承的主线在于文华图专办学弦歌不辍,不断向社会输送着专门人才。这种生命力来自于创办者、维持者、求学者、教授者的共同努力。其中杰出的代表人物韦棣华女士和沈祖荣先生以他们光辉灿烂的一生缔造了文华精神。自韦棣华女士创办文华公书林,鼓励和支持沈祖荣、胡庆生二位先生研习图书馆学,继而共同创建文华图书科以来,文华精神已逐渐成形。

胡庆生先生在独立之前任文华图书科主任,独立建校后沈祖荣先生任文华图专校长,并教授课程,对学生将一身学识倾囊相授,对学生的支持鼓励与韦女士并无二致,学生对于恩师的感情一如既往。韦女士去世后,文华图专所遭遇的艰难险阻尤胜于前,社会对人才的渴求更为迫切,越来越多的文华图专毕业生担当大任,文华精神所绽放的光芒在逆境之下更加耀眼。

韦女士作为创建者,沈祖荣、胡庆生作为维持者,交接之间有着托付的意味。出于爱护的培养和出于信任的托付不断延续下去。桂质柏、査修、徐家麟、白锡瑞、毛坤、钱亚新、汪应文……许多文华毕业生或留校任教,或学成归国后聘回学校,或积累了工作经验后回校任教,他们身上所承继的文华精神,在身份的变更中酝酿,在一代又一代师生之间潜移默化。这一方面是文华学子队伍的扩大,另一方面是我国优秀图书馆学专门人才队伍的扩大,同时还是图书馆学教育有生力量的增强。

文华图专是现代图书馆学教育史前27年中唯一持续办学的图书馆学教育机构,几经风雨,始终弦歌不辍;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不仅并不停止发展,还由小变大由弱变强,可谓自强不息。学校的凝聚力集合了一批又一批愿为我国图书馆学事业而奉献的人,正是文华学子共同的意志和力量铸就了文华精神。

2兼容并蓄开拓创新

文华图专既注重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又着意于人格的塑造。严格的教学和融洽的关系使得文华图专有着良好的学习环境。学生因韦棣华女士的温厚而“倾心悦慕,爱戴终生”[[xi]]。文华校友眼中的沈祖荣先生“视学校如家庭”“爱生如子”。师生授受之间潜移默化,学友相互砥砺前赴后继,校园文化熏陶培养,薪火相传的文华精神厚涵而蓬勃。

文华图专为了推进本国的图书馆事业而创办,移植西方教学模式,注重本土特点。沈祖荣先生曾颇有感触地说:“海外留学,所费不赀,远涉重洋,谈何容易?纵令虚往实归,而橘枳变异,势所必然。所学之件,在外国虽称合法,在中国不能完全采用。由是言之,欲推广图书馆之事业,务须在中国组织培养人才的机关,使学生将来学业有成,可以充图书馆之应用”[[xii]]。这种观点贯穿于文华图专的办学思想之中。

课程设置中,文华图专中西并重,古今兼顾,曾比照美国纽约公共图书馆学校的课程设置而对称地设有中西文参考书举要、中西文书籍编目学、中西文书籍分类法、中西文书籍选读、中国图书馆史、西洋图书馆史略等课程。既开设中国目录学、中国版本学等研究传统文献的课程,又开设图书馆经济学、图书馆行政学、特别图书馆、各种图书馆之研究、图书馆建筑学等[[xiii]]西方色彩浓厚的课程,针对以中文为母语的学生,向着“学贯中西”的方向培养。

从一开始的文华图书科就十分重视外语教学,长年有美籍或英籍人士担任教职,许多课程直接用英语教学。除此之外,还提供学生学习其他外语,如日语、德语等语种的学习机会,至今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还藏有作为学生课本的德语教材,在校学生也有日文学术论文的译作发表。

同时,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也非常受重视。文华图专有着得天独厚的实习条件:文华公书林,学生的实习成果往往被用于实用,马上可以检验成果。当文华图专辗转于战火之中时,仍携带和保存大量图书用于教学参考和实践之用。在这种氛围之下,学生往往自发进行图书馆的实践活动,得到许多老师的嘉许和帮助。1932年,在校学生成立“私立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学生服务团(Boone Library School Student Service League)”[[xiv]],利用文华公书林的藏书,为民众提供巡回文库服务。此项服务在一届届学生中延续,直至西迁重庆时犹自坚持,并兼有为伤兵代写书信的服务[[xv]]。

文华图专的讲台上既有学富五车的藏书家、国学专家,又有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的外籍教师;既有专精于实际事务的图书馆员,又有带回先进理念的海归学者。校方和学生们对于这些知识传授者们给予平等的礼遇和尊敬。

这些教师在学术上各有建树,校内学术研究风气浓厚,学术研究在学生中也十分普遍。学生往往在入校之初,就会在老师的指导之下,选择一个自己有兴趣的实际问题开展研究。1929-1937年在校生曾在教师的指导下出版《文华图书科季刊》(后改名为《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季刊》),其中论文几乎皆为文华师生撰写或翻译,被《中华图书馆协会会报》评价为 “取材方面,尚能兼顾中西。其中所见,虽间不无有待商榷之处,但精心结撰,有裨实用之作,亦颇不少”[[xvi]]。学校在1932年专门成立研究部[[xvii]],推出“武昌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丛书”等颇受好评的出版物,其中有些一版再版的专著,作者当时还是在校学生。文华图专在学界中十分活跃,文华学子多为中华图书馆协会会员,在年会上屡有提案,为祖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献计献策,贡献良多。

在专业学习之外,学校还鼓励学生广泛地获取知识,比如开展“群育讨论会”[[xviii]],延请各界人士来校演讲,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群育讨论会”的论题既有关于图书馆学和相关知识,也有时政、哲学、宗教、法学、文史、卫生等其他方面知识使学生得到全方位的素质教育。

这些课程的设置和调整与教学方法的不断改进,是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实现的,是文华图专去适应中国当年的社会现实的成果。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变革,文华图专成为国内图书馆学教育的典范,对于今天学科体系和教学体系的形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学习西方而不崇洋媚外,继承传统而不厚古薄今,可谓兼容并蓄,开拓创新,这种办学理念一直持续至今。

3爱岗敬业服务社会

文华图专发展的源动力,不只是为一个学子的出类拔萃,不只是为一所学校的声名远扬,不只是为一项事业的蓬勃发展,更是为一个国家的繁荣富强!

至今尚在的文华学子回忆起老校长,对沈祖荣先生印象最为深刻的方面就是“爱国”。爱国的主要方法就是要爱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对于图书馆从业人士而言,就是:以发展图书馆事业作为启迪民智、提高国力、振兴国家之路。沈祖荣先生曾经言道:“敌人强夺我土地,吸尽我资财,残杀我人民,犹不足以填其欲壑,而必将我们的国性铲除殆尽而后快。我们虽然不能执干戈,以卫社稷,但是我们要负责保存文化的这种责任”[[xix]]。这种使命感在日常教学时深深地渗透于文华学子的思想之中。

文华学子立足本职,爱岗敬业,求精进取,服务社会,弘扬着文华精神。文华图专进行图书馆学专门教育,以“智慧与服务”为校训[[xx]]。所学习的知识,所取得的智慧,都是为了服务社会、服务大众,以服务为目的。她是一所袖珍型的学校,虽每年招生人数不多,而其贡献于图书馆事业尤巨。她培养出的高级专门人才,为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影响遍及海内外。

国内专业教育机构数量有限,图书馆学人才不易得,因此文华学子担当起了许多图书馆的重要职务。二十世纪中叶的大学图书馆,如清华大学、燕京大学、武汉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岭南大学、暨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厦门大学、重庆大学、齐鲁大学等等大学的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如:北平图书馆、湖北省立图书馆、江西省立图书馆、文华公书林等等;机构图书馆,如北平政治学会图书馆、上海基督教青年会全国协会图书馆、上海基督教协进会图书馆等等;都有文华学子担任过馆长或主任等职务。文华学子秉承文华精神,为图书馆事业奉上满腔热血。

文华精神的种子不仅在国内图书馆界繁生,也随着文华学子撒满全球。如哈佛燕京图书馆的裘开明、冯汉骥、于震寰、陆秀、黄星辉、邓衍林等,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的严文郁、汪长炳、岳良木等,国会图书馆的王文山、曾宪三、李芳馥、房兆楹、徐亮、张葆箴、陶维勋、吴宝珠等,芝加哥大学图书馆学研究院的桂质柏,不列颠博物院图书馆的徐家璧、普鲁士邦立图书馆和柏林大学图书馆的严文郁等等,他们都是服务于海外的文华学子的杰出代表。据统计为美国东亚图书馆作出贡献的文华学子不少于总数的十分之一[[xxi]]。

文华精神坚强了文华学子的意志,他们用行动为文华精神做出了诠释。爱岗敬业服务社会的理念深入人心,尤其表现在人生的抉择上。曾有任陕西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图书馆主任的黄连琴,历经兵乱后返校探视,适逢条件更好的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缺人来函聘请,只因“身任农专图书馆主任之职,个人信义馆内工作均为重要,不畏艰难,决然西去”[[xxii]]。又曾有裘开明先生自1922年毕业于文华大学后,服务于厦门大学,此后担任哈佛燕京图书馆馆长长达40年之久,以毕生心力跋涉自己所选择的职业道路,他所编写的《汉和图书分类法》,被当时亚洲、美洲、大洋洲、欧洲的二十多所东亚图书馆采用[[xxiii]]。

文华图专之于学子,传授知识和技能,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文华学子之于社会,利用所学,以图书馆为促进社会文化进步之助力,皆以“智慧与服务”为行为准绳,嘉惠学人,贡献社会,文华精神不断向外界释放着能量。

4结语

无论是文华图专创办者与维持者的筚路蓝缕,知识传授者与接受者的求精进取,在校生与毕业生的以苦为乐,种种精神力量的激荡、汇聚和交融,形成了文华精神这样一股不断发展的洪流,有容乃大。

薪火相传的文华精神在每一个特定的年代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内涵也在不断丰富。文华图专发展成为今日的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而文华精神已经随着一届又一届毕业生传遍天下,行于当今图书馆事业之中,仍处于现在进行时。

作为文华图专的继承者,武汉大学信息学院即将迎来90周年院庆。要把她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综合性研究型信息管理学院,关键在于,全院师生要继承和弘扬文华精神:以自强不息团结奋斗的精神,确立共同愿景,同心同德,利用科研和教学平台,精诚协作;以兼容并蓄开拓创新的精神,不断开阔视野,充实自我,占领学术制高点,引导时代潮流;以爱岗敬业服务社会的精神,找准定位,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工作,爱好学习,乐于研究,积极主动,精益求精。江山代有人才出,在文华精神的指引下,我们将为办好图书馆事业,推进文化发展,为国家的繁荣昌盛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2][7]毛坤.华中大学文华图书科十周年纪念[J].文华图书科季刊,1929,2(2)

[3][6]程焕文.中国图书馆学教育之父:沈祖荣评传.台湾:学生书局,1997

[4]程焕文.文华精神——在纪念文华图专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演讲[J].图书馆建设,2001(6)

[5]程焕文.跨越时空的图书馆精神——“三位一体”与“三维一体”的韦棣华女士、沈祖荣先生和裘开明先生[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2,(5).5

[8]本刊.会员消息[J].中国图书馆协会会报,1941,16(1-2)

[9]沈祖荣.私立武昌文华图书馆专科学校近况[J].中国图书馆协会会报,1942,16(3-4)

[10]沈祖荣.私立武昌文华图书馆专科学校近况[J].中国图书馆协会会报,1939,16(3-4)

[11]沈祖荣.在文华公书林过去十九年经验[J].文华图书科季刊,1929,1(2)

[12]沈祖荣.我对于文华图书科的几种希望[J].文华图书科季刊,1929,1(1)

[13]本刊.本科消息[J].文华图书科季刊,1930,2(1)

[14]本刊.校闻[J].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季刊,1932,5(3)

[15]本刊.文华图书馆学专校由鄂迁渝后工作概况[J].中国图书馆协会会报,1939,13(5)

[16]本刊.新书介绍[J].中国图书馆协会会报,1929,4(5)

[17]本刊.校闻[J].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季刊,1931,4(1)

[18]本刊.校闻[J].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季刊,1932,5(3)

[19]沈祖荣.图书馆教育的战时需要与实际[J].中华图书馆协会会报,1939,13(4)

[20]本刊.同门会消息[J].文华图书馆科季刊,1929,2(3)

[21][23]程焕文.跨越时空的图书馆精神——“三位一体”与“三维一体”的韦棣华女士、沈祖荣先生和裘开明先生[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2,(5-6)

[22]本刊.校闻及同门消息[J].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季刊,1936,9(1)


[[i]]毛坤.华中大学文华图书科十周年纪念.文华图书科季刊,1929,2(2)

[[ii]]毛坤.华中大学文华图书科十周年纪念.文华图书科季刊,1929,2(2)

[[iii]]程焕文.中国图书馆学教育之父:沈祖荣评传.台湾:学生书局,1997

[[iv]]程焕文.中国图书馆学教育之父:沈祖荣评传.台湾:学生书局,1997

[[v]]程焕文.图书馆建设2001.6文华精神——在纪念文华图专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演讲

[[vi]]程焕文.中国图书馆学教育之父:沈祖荣评传.台湾:学生书局,1997

[[vii]]毛坤.华中大学文华图书科十周年纪念.文华图书科季刊,1929,2(2)

[[viii]]会员消息.中国图书馆协会会报,1941,16(1-2)

[[ix]]沈祖荣.私立武昌文华图书馆专科学校近况.中国图书馆协会会报,1942,16(3-4)

[[x]]沈祖荣.私立武昌文华图书馆专科学校近况.中国图书馆协会会报,1939,16(3-4)

[[xi]]沈祖荣.在文华公书林过去十九年经验.文华图书科季刊,1929,1(2)

[[xii]]沈祖荣.我对于文华图书科的几种希望.文华图书科季刊,1929,1(1)

[[xiii]]本科消息.文华图书科季刊,1930,2(1)

[[xiv]]校闻.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季刊,1932,5(3)

[[xv]]文华图书馆学专校由鄂迁渝后工作概况.中国图书馆协会会报,1939,13(5)

[[xvi]]新书介绍.中国图书馆协会会报,1929,4(5)

[[xvii]]校闻.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季刊,1931,4(1)

[[xviii]]校闻.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季刊,1932,5(3)

[[xix]]沈祖荣.图书馆教育的战时需要与实际.中华图书馆协会会报,1939,13(4)

[[xx]]同门会消息.文华图书馆科季刊,1929,2(3)

[[xxi]]程焕文.跨越时空的图书馆精神——“三位一体”与“三维一体”的韦棣华女士、沈祖荣先生和裘开明先生.中国图书馆学报,2002,(5-6)

[[xxii]]校闻及同门消息.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季刊,1936,9(1)

[[xxiii]]程焕文.跨越时空的图书馆精神——“三位一体”与“三维一体”的韦棣华女士、沈祖荣先生和裘开明先生.中国图书馆学报,2002,(5-6)

本文原刊载在《图书情报知识》2010年3月;此文发表已经作者和期刊授权同意